湘潭某公司代写电化学储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
2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(1)电化学储能行业发展迎来历史机遇
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、推动可持续发展,全球有超三分之二的经济体宣布“碳
中和”目标。当前国际社会已对通过减排减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基本达成共识,
“碳中和”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。目前已经发布“碳中和”目标的
经济体 GDP 在全球的占比已超过三分之二,目标实现年份集中于 2050 年前后。
2020 年 9 月 22 日,习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提出:“中国将提高国家
自主贡献力度,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,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
到峰值,争取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。”
为了实现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,以风电、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
占比将进一步提升,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(IRENA)的预测,2050 年全球
超过六成的电力供应来源于太阳能和风能;从装机存量结构来看,全球太阳能发
电装机占比有望达到 46.5%,风能发电装机占比有望达到 26.9%,二者合计占比
超过 70%;
1但具有不稳定性、间歇性等问题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使得发电侧变
得不可控且不稳定,提高了电网在输配容量、电频波动控制等方面的要求。同时,全球电动汽车持续快速发展,新能源新车销售占比及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上升将促
使快充电站的快速渗透,即插即充、大电流快充都对电网运行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电网需改变运行方式,推动源-网-荷-储多方资源的智能协同互动。电化学储
能解决风光发电出力波动性、平衡电源与波动性电力负荷侧功率,是提高电力系
统供应安全性、灵活性和综合效率的重要环节,也是支撑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。
2021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《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
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,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明确提出量化的储能发展目标,即到
2025 年,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,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
3000 万千瓦以上,即年均 50-70%的增速是可以保持的;到 2030 年,实现新型
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,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。 (2)现有产能设计过小,产能扩张迫在眉睫
经过多年的技术和项目经验积累,公司在储能相关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
势,储能变流器及系统集成业务发展迅速,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。随着政策支
持力度加大、市场机制逐渐理顺、多领域融合渗透,储能成本的持续下降,我国
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快速增加、商业模式逐渐建立,储能发展市场空间巨大。
目前,公司储能产品与光伏逆变器共用生产线,尚无独立的生产线;公司 IPO
募投项目“储能双向变流器及储能系统集成产业化项目”即将投产,但项目产能
设计过小,生产场地较小,产能扩展空间有限,在电化学储能市场即将爆发的历
史机遇下,难以全面满足市场需求和公司发展需求。本项目的实施将扩充公司储
能变流器及储能系统集成业务的生产能力,同时大幅度升级公司生产线的自动化、
智能化程度,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,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。 (3)优化产品结构,打造储能行业领先品牌
公司专注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,形成了以光伏逆变器为主,利用光伏逆变器
的技术平台优势积极拓展电化学储能、电源质量治理等领域的业务结构。经过多
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拓展,凭借卓越的技术优势、领先的解决方案,公司光伏逆
变器获得了广大客户充分认可,光伏逆变器连续多年出货量位居全球前列,长期
稳居全球一线光伏逆变器供应商地位。但目前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于光伏行业,业
务结构仍然较为单一。为保障公司长足发展,拓宽业绩成长空间,降低单一下游应用领域出现行业波动对公司业绩造成的风险,公司需优化产品结构,完善产业
链布局,巩固和增强公司在不同应用领域的竞争优势。
近年来,在政策支持、技术进步、成本持续下降及市场需求等因素推动下,
电化学储能将迈入快车道,将有望保持高速增长。本项目的顺利实施,加大公司
在储能产业的布局,有利于顺应市场发展趋势,扩大生产规模,强化细分市场竞
争优势,增强市场影响力,进而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。 
3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(1)公司拥有品类丰富的储能产品体系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
目前,公司已拥有系列化的储能变流器、箱式储能变流器、变流升压一体化
产品、直流变换器和储能系统集成产品,能够为客户提供发电侧、电网侧和用户
侧储能系统,具备面向多场景应用、单机达到 3.45MW 超大容量、转换效率超过
99%、高可靠性以及低成本等重要特点,已应用于多个重大项目中,独具市场竞
争优势。 (2)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实力
公司坚持自主研发,深耕电力电子电能变换和控制领域,积累了丰富的市场
经验和技术储备,深挖客户需求,不断创新产品、完善综合解决方案,已具备突
出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,先后荣获“高新技术企业”、“创新中国新锐科技
企业”、“2020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”、“2020 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”
等荣誉,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、CNAS 实验室、企业院士工作站、江苏省工程
中心、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,公司的技术实力已获得政府、行业的认可。
在储能方面,公司积极推进储能产品的技术创新和迭代,为储能市场的规模
发展储备了经验和技术,其中“大功率模块化 T 型三电平双向储能光伏逆变器
的研发”曾成功入选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,“面向多场景超大容量储能变流器系
统”获得无锡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计划立项。公司参与制定了《电池储
能功率控制系统 变流器 技术规范(NB/T 31016-2019)》、《光储系统用功率转换
设备技术规范(NB/T 10186-2019)》、《储能变流器与电池管理系统通信协议 第 1
部分 CAN 通信协议(TCIAPS0006-2020)》等多项行业、团体标准。 ...................... |